倾心同课异构 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5/14 0:00:00 作者:czy 浏览量:3169次
倾心同课异构 弘扬传统文化
雨花台区走进职校“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在南京中华中专举行
2016年6月2日下午,雨花台区走进职校“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在南京中华中专安德门校区隆重举行。中华中专语文教师陈莉、共青团路中学语文教师汪晓春,分别在中华中专1412和1413班开设了《江城子·记梦》同课异构研究课。来自全区语文工作室的全体成员、职初语文教师、中华中专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青学会部分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雨花台区资深语文教研员戴锁清老师主持。
《江城子·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面对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且传诵千古而与学生生活相隔甚远的悼亡词,两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学生加以解读、施教、赏析。陈莉老师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引入对词作的学习,让学生在数十首诗词拓展品读中,领悟“真景物”、“真感情”之上的“真境界”之魅力;联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在白描和虚实相生的手法中彻悟从“景物”到“意象”再到“意境”的审美重构与艺术表达之真谛;在情景渲染中完成对词作意境的绘画创作,加深对词作凄凉悲伤境界的领悟与品味,将诗词鉴赏与专业学习对接起来,带领学生完成文学的和艺术的审美感知。而汪晓春老师则从王维的《红豆》一词导入对词作情感的领悟,带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一步一步走入作者、走入词作,逐渐逐渐沉浸于词作凄凉悲伤的氛围,感悟生死两茫茫的无助与凄惨、绝望与哀伤,接受情感的浸润和审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领悟此词所包蕴的夫妻情深与生死永隔的惆怅与遗恨以及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特质,在听说读写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实现了情感的共鸣,在适时拓展和深深的感怀中自然而然完成了对词作的赏析。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温婉哀切,悠然深挚,令人回味无穷。
两堂课结束之后,在全媒体报告厅,戴锁清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从语文教学本源与语文教学艺术的角度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既具有宏观引领又具有实践操作范式的指导,让与会教师受益匪浅。此次走进职校“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深度碰撞,对提升语文课堂效益、创新教研活动模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学校大语文教学模式具有切实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