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8/5/14 0:00:00 作者:czy 浏览量:2867次
大语文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陆秋玉
【摘要】大语文教育是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延伸,全方位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诗词,必然是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实际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不受重视的现象。本文以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大语文观背景下,探讨古诗词教学对中职生培养的作用,并以期对改进中职校当今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大语文;中职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语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文学类学科,也是人们重要的交际工具。尽管步入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重心会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语文对学生文化的熏陶,优秀职业素养的塑就,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古诗词又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极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强大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启迪着中华学子的无限智慧。
现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浸淫于绚烂繁杂的网络世界中,都在争分夺秒的加速前进中,我们的生活早已没有诗意,我们的大语文观还只局限在小部分人、小部分范围中。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自我约束力欠缺,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更是对语文、对古诗词学习有口无心,甚至出现亵渎经典的行为。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前段时间由于央视中华古诗词大赛等一系列弘扬国学经典的节目热播,也在一定时期举行了古诗词大赛,但各班的参与度颇低,一些参与到复赛的选手,其对比赛的重视程度也很低。很多学生不会记忆的诗,竟然也能自己即兴撰写出网络语言。
因此,对当下中职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势在必行,基于大语文背景的古诗词教学或许更适合当下的中职生。
一、大语文观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教师张孝纯先生就创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并开展了相关实验,时至今日,“大语文教育”实验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语文教育界也对“大语文教育”有了很多分支流派和不同的解读。可谓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莫大的长远的影响。
纵观多家对“大语文教育”的解读,其核心理念则是稳固的,这些核心理念用张孝纯的学生——张国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虽然简单、朴素,却是百试不爽的真理,能决定语文教师发展方向,能规范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还能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并能让他们幻化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帮助老师告别‘教书匠’,成为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如此简单、朴素却又极具价值的核心理念,笔者在张国生老师和诸多名家解读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认识:
1.紧扣生活
“大语文教育”思想与其他语文教学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强调语文和学生生活的拓展延伸。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吕叔湘前辈也在60年代呼吁过: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社会对于语文、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当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拘泥于课本,语文就有了生气,学生就有了乐趣,效果就有了加强。结合笔者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历,当语文遇见生活,学生对这一语文知识的印象会明显加深。沉溺于手机的一些中职学生,也会像听到了趣闻一样,对语文产生新的认识,萌动了学习的兴趣。
2.基于课堂教学
尽管大语文教育与其他语文教学观相比较,更联系生活,但其归根结底还是语文教学。很多新入职的中职语文教师,如笔者,在刚刚接触中职语文教学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中职语文和普高语文的区别何在?是否中职语文更强调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就丧失了语文性呢?其实,有时候答案往往是“是”。大语文观教学如果一味地强调联系生活,强调课堂的趣味性,势必会丧失语文学科原本的核心。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根本还在于课堂,不能因为大谈“大语文教育”的联系生活,就轻视了课堂。教师应该始终立足于课堂,站稳讲台,把课堂搞活,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又不能把语文课堂最基本的目标丢失。
3.素质教育
语文是一门重视人文的学科,大语文观更是基于对人的尊重、爱护的教学观,除了要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多还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对人生价值的审思、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把握甚至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都是即将成年,步入社会的中职生当下极需了解的命题。大语文教育观则是在课本基础之上,紧密联系这些学生的生活,以期在给他们带来学习乐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大语文教育是将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的,其立意是高远的。
4.形式多样化
大语文实验发展的33年里,其表现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出现了活动课的说法,带领着学生在“玩”的活动中去发现语文,热爱语文,寓教于乐。例如张国生老师在他的实验班教学中,就经常开展活动课,从“人生最重要的工具”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不断地吸引着学生去热爱语文,热爱中华文化,与此同时也让孩子们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5.质疑探究
大语文观除了注重对人文性的挖掘,对孩子质疑精神的培养也高度重视。我国的传统的教育,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它教育思想中的“顺从”意识太强烈。很多时候,我们的国民也常被媒体称为“顺民”。与我国传统教育相反的,西方教育则一直很重视“质疑”精神的培养,在美国《国家科学标准》中更是对“探究”一词有了明确的界定,他们也因此在近代发明了无数专利,培养了不少著名的科学人士。
所以,取它山之精华,去己处之糟粕,大语文观更强调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通过对一些文本、事件的探究,来不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二、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最早出现“诗教”一说,原本是说“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延伸到了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诗歌的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部分。“诗教”发展到今天,它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正契合了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和大语文观的核心因素不谋而合。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往往很多都对古文古诗望而却步,相较于古文的“长篇巨制”、艰涩难懂,古诗词更加富有音韵美、形式美、意境美,也许有的古诗词,学生不一定能马上读懂字面意思,但是诵读几篇就会生发出“这句子说不上哪里好,但就是读得很顺口,感觉很美”的慨叹。古诗词的教学给中职生开启了一扇探究中华文化精髓的大门,能够让学生在优美的诗境中去品味人生。
三、大语文观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索与实践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大语文”教育是以课堂为轴心的,所以改进大语文观下的古诗词教学,始终还是应该立足于课堂。以读促教、以情动人、以生为主,古诗词教学要能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精妙,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自我解读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格操守。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学生应该学会从一个个例子中,举三反一,汲取养分,陶冶自己的性灵,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懂得欣赏的要旨。
(1)读
古文教学,读很重要;古诗词教学,诵读更重要。学生只有从语言层面上读懂古诗词,在记忆深处记住名篇佳句,才能生发出更多的终极目标。
初读,基于诵读,首先要让学生经过初读去品砸诗词的字面意思,感受诗歌的深远意境。课堂初始,可以老师先范读一篇,让学生明确字音断句,知晓朗诵要旨。可以在课堂开始环节,出示一些朗读技巧,或先让学生自己体悟朗诵方式方法,进而给予指导强调。
研读,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研读。研读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在课堂的占比也应该较大,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进行一定的思考。正因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弱,语文基础差,课堂的参与度低,老师更要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古诗词。课前要充分带动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结合之前对诗人的了解,对诗词的初步感知,再来对重点词句进行解释赏析。
美读,名诗佳词都是带着优美意境的,渲染着或喜或悲、或哀或赞的丰富情感。学生只有在对诗歌整体情感巧妙把握的基础之上,带着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去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身临其境,代入古人创作诗歌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心去读,带着美美的意境去读,才能把诗歌的真情实感读出来,才能把诗歌美的意境营造出来。
此外,如果短小的诗词,尽量能让学生当堂背诵出来,这样一个显见的教学效果就出来了。学生对诗词的记忆,也是他们积累的一块重要内容。虽然“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是我们所反对的,但是缺少了一定量的诗词记忆,就很难达到一种实质性的积累。大语文观下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背诵目标的最终完成也必然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绝非为人们所唾弃的填鸭式教育。
(2)品
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古诗词更是浸润了古代文人墨客无数心血、数次推敲、饱蘸泪水的精神财富。这些古诗词,有的可能读来犹如酣畅的美酒,令人不禁为之沉醉;有的可能像麻辣的川菜,令人读来胸中燃火;有的可能是饭后的甜点,偶尔读之甚觉甜美。五味杂陈的古诗词,需要学生带着耐心,一层层地去剖析其中的复杂情感。也许有的诗词就如高档的香水,初读是一种感觉,细品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学生必须能学会去找诗眼词眼,找准核心,对诗词中的关键语句,重点字词的选择加以推敲。前人在创作时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后人在解读时自然也要多加琢磨。这里的品,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给出明确目标,让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各抒己见;或者老师用问题引导,让学生思维在引导下不断拓展深入,在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其他形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可能文化基础薄弱,但一些人动手操作的能力却极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前凭着自己的理解,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描述一下古诗词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后,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留几个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里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甚至,服装专业的学生可以制作一组服饰来表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软件技术的学生制作关于诗词的一组网站等。这些专业化、操作性强的任务布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检验了学习的效果,紧密地联系了生活,极大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
2.课堂之外的展现形式
除了基于课堂为主体的古诗词教学外,大语文教育下的古诗词教学更可以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在上文提到的课前课后任务布置外,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古诗词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在我校举办的诗词大赛中有不少消极参赛的现象,但也选拨和培养了一些对古诗词、对语文有热情的学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职校社团活动在当下也举办得如火如荼,可以让一群热爱古诗词的学生组织相应的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影响来扩大古诗词文化的受众群,在学校里传播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定期的社团展演更能将古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实质性地展现出来,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
当下校刊校报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化甚至消息,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科技的进步,自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职校中更可以让有一定软件技术能力、媒体运营功底的学生,结合有效资源,建立关于古诗词的自媒体,让更多的学生群能在课余接受更多更新鲜的古诗词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精神世界。
四、结语
结合大语文教育,中职学校的古诗词教学,应该立足课堂,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同时在课堂之外,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熏陶学生的精神家园,从而使古诗词教学不仅发展于课堂,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程红兵.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2).
[2]范铮.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9).
[3]周复刚.探骊得珠 导夫先路—— — 读王昱昕《文言文教学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郑力乔.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5]吴忌.对文言文教学的民族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6]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7]徐朝哮,叶紅珠.基于接受美学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J].语文天地,2007,(5).
[8]许结主.历代诗词鉴赏[M].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9]韩垄吾.古典诗词教学散论[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4).
[10]黄惠燕.古诗词教学五重奏[J].论坛集萃,2011.
[11]张红梅.谈古诗词中的美育[J].现代阅读,2011,(3).
[12]赵玉清.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4,(8).